輔仁書寫 FJU Radio/ Drama/ Video Historiography
to make most of the ready resources in fu jen campus, and to intergrate participating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, well-structured and interdisciplinary materials will soon be possible/available. visibility, accessbility, dramatization, creativity, pragmaticism are basic guiding principles, hopefully, result in a sound Multi-language, global village out of creativity,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.
Friday, November 25, 2005
Sunday, November 20, 2005
陈垣(1880-1971)
敦煌学家。广东新会人。字援庵,又字圆庵,笔名谦益、钱罂 等。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)考取秀才。宣统三年(1911)毕业于光华医学院,后留校任教,并与人合办《震旦日报》。1917年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 门导师,1922年兼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。1925年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及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。辅仁大学成立后,长期担任校长。1928年任燕京大学 国学研究所所长和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。1929年任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主任。1931年任北京大学史学系名誉教授。1935年6月任中央研究院评议 员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,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。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。建国后,任北京师范大学校 长、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、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等职。1921年,参加叶恭绰等人发起成立的"敦煌经籍辑存会,被推为采访部长。就任京师图书馆 馆长后,在俞泽箴的协助下,校阅整理馆藏敦煌遗书,1930年编成《敦煌劫余录》。在敦煌学方面,撰有《摩尼教入中国考》、《火袄教人中国考》、《跋西凉 户籍残卷》等。
自学成才的史学大师------陈垣
2005-10-28 新闻中心转载
要文转载
自学成才的史学大师
1880年11月12日,陈垣出生在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,是家中长子。陈垣祖父陈海学经营新会特产陈皮起家,成为远近闻名的药材商人。陈垣的父亲排行第五,亦继承父业,生意更加兴隆,但陈垣自幼无意经商,立志为学,得到了父亲的支持。陈垣5岁时随父亲到广州,6岁入私塾,12岁时得见《书目答问》,遂以此为师,摸索求书阅读,后又得见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》,眼界更开一层,于是泛览群籍,知识面渐宽。
17岁时,陈垣参 加科举考试,并曾考取了秀才,但终因对八股科举腐朽程式的厌烦,放弃了科考,而将兴趣转向钻研历史和对现实政治的关注。晚年,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以为当时 虽然“白白糟蹋了两年时间,不过也得到一些读书的办法”,“逐步养成了刻苦读书的习惯”。23岁,他读了赵翼的《廿二史札记》,并把此书拆开,分为“史 法”和“史事”两部分进行研究。1905年,孙中山创立同盟会,民主革命风起云涌,陈垣和 其他几位青年在广州创办了《时事画报》,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活动。1907年,他考入美国教会办的博济医学校。一年后,因反对教会对中国师生的歧视而愤 然离校,与友人创办了光华医学院,并在这所学院继续他的学习。近代医学的学习给予他严谨、缜密和条理训练,这对于他后来的治史有很大的帮助。1911年他 从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,同年创办进步报纸《震旦日报》。1913年他以“革命报人”的身份被推为众议院议员,进京参加第一届国会,从此定居北京。
陈垣是 抱着救国理想,弃医从政的,然而在议员任上,他看到了在北洋军阀把持下政治的腐败。虽然进京前十年,他做过三届议员,还当过教育部次长,但对于时政却渐失 信心。因此在从政之余,他把大量时间都用在阅读《四库全书》和积累宗教史料上。1917年,他撰写的第一篇重要的史学论文《元也里可温考》公开出版,因其 取材之广泛及对隐晦数百年的一段基督教史的揭示,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。此文后又广稽材料,修订四次,定本最终题为《元也里可温教考》。这次写作的成 功,成为陈垣最终弃政治的重要契机,从此他逐步脱离政界,专心于教学著述和文化事业。此后,他先后撰写了《明季滇黔佛教考》、《中国佛教史籍概论》等20部专著和200余篇论文,在宗教史、元史、历史文献等领域,开创性地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。
陈寅恪在《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》中说:“严格言之,中国乙部之中,几无完善之宗教史,然其有之,实自近岁新会陈援庵先生之著述始。”这是对于陈垣开拓近代宗教史研究领域之功的一个准确评价。
名满天下的教育家
在7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,陈垣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和教学经验,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栋梁之材。
在陈垣看 来,教书育人,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,更要关心他们的品德修养和身心健康,要求学生全面发展。他在教育活动中十分注意发现人才, 培养人才,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发现和培养启功先生。启功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、国学大师和书画家,鲜为人知的是,他与陈垣有着一段超越父子的师生情。
1933年,启功中学毕业,基于家学的渊源,又得到祖父门生的刻意指点和悉心培养,启功在古典诗词和经史辞章方面便脱颖而出了。这时其祖父的一位老世交傅增湘先生拿着启功的作品,找到了当时辅仁大学的校长陈垣。陈垣帮启功找到了在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的职业。可是,虽然启功兢兢业业地教书,但还是被辞退了。理由很简单,当时辅仁的校长认为启功中学没有毕业,怎能教中学?工作不到两年就失业,这对初次步入社会的启功来说,无疑是个很大的打击。
1935年,经陈垣介绍,启功又在辅仁大学美术系担任助教。掌管美术系大权的教育学院院长,还是两年前那位中学校长。两年后,启功再次被他以“学历不够”为名解聘,启功又失业了。
陈垣得知启功再次被解聘的消息后,坚信启功是个有真才实学的青年,不应被埋没,再次安排启功回到辅仁大学。1938年秋季开学后,陈垣聘启功教大学一年级的“普通国文”。这是陈垣亲自掌教的课程,终于再也没有人会解聘他了。
1971年,陈垣逝世。当时启功撰写了一副对联:“依函丈卅九年,信有师生同父子;刊习作二三册,痛余文字答陶甄。”
为报师恩,耄耋之年的启功呕心沥血伏案3年,创作了上百幅书画作品。在陈垣先生诞生120周年之际,他以在香港义卖所得的163万元人民币设立了“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学助学基金”。基金以“励耘”命名,是因为陈垣生前曾吟诗云:“老夫也是农家子,书屋于今号励耘。”陈垣久居此屋,励耘书屋由此得名。
著名文学史专家郭预衡教授说:“如果不是陈垣校长,而改用我们现在培养人的方法,能培养出启功先生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吗?”
坚定的爱国主义者
陈垣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,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,无论是任辅仁大学校长还是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,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他反复强调和一贯坚持的。
1938年5月,日军占领徐州后,命令北平全市机关、学校一律挂旗庆祝, 辅仁大学和辅仁附中拒绝挂旗,为此附中被强令停课3天。日伪派人“质问”陈垣,并说;“你不依命令,难道不怕死吗?”陈垣毫不畏惧,引用《孟子》关于“舍生取义”的一段话作为自己的回答。
八年抗战期间,陈垣利 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。他对日本推行的淡化民族意识的奴化教育保持高度警惕,他说:“是知习俗易人,久而忘本,甚矣,边疆之不可长 沦于敌也”,因此, 他反复强调民族意识,指出:“当国家承平及统一时,此种意识不显也,当国土被侵陵,或分裂时,则此种意识特著。”在当时的条件 下,他通过讲课和著述,砥砺气节,激扬士气,表彰不仕异族的遗民逸士,对为国捐躯的英烈再三致意,对卑躬屈膝腼颜事敌者无情痛斥,成为沦陷区的一面爱国旗 帜。
1942年4月,陈垣在 辅仁大学返校节运动会上发表演讲,引用了《礼记》中关于孔子举行射箭比赛的故事。他说:孔子开运动会,对参赛者是有要求的,“贲军之将(败军之将),亡国 之大夫(丢失国土的官员),与为人之后者(做他人后代的人))”不能参加运动会。当时在场的除广大师生外,还有部分日伪官员,人人都知道陈垣讲话的弦外之音,爱国者深受鼓舞,而那些卑躬屈膝为虎作伥者受到鞭挞。
爱国主义是陈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。他把爱国看成至高无上。如对一个人来说,即使有很多缺点,“苟不戕贼祖国,君子所不弃也”。1950年,政府就辅仁大学的教育主权与教会有激烈交锋,陈垣毫 不犹豫地站在政府一边,坚决支持政府收回教育主权。195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后,他也没有放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,先后发表了《为着祖国的未来, 我们必须加强学习》、《为培养祖国新生一代贡献自己的力量》、《教育工作六十年》等许多文章,在广大青年学生中产生很大影响。1959年1月28日,陈垣以79岁的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要文转载
自学成才的史学大师
1880年11月12日,陈垣出生在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,是家中长子。陈垣祖父陈海学经营新会特产陈皮起家,成为远近闻名的药材商人。陈垣的父亲排行第五,亦继承父业,生意更加兴隆,但陈垣自幼无意经商,立志为学,得到了父亲的支持。陈垣5岁时随父亲到广州,6岁入私塾,12岁时得见《书目答问》,遂以此为师,摸索求书阅读,后又得见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》,眼界更开一层,于是泛览群籍,知识面渐宽。
17岁时,陈垣参 加科举考试,并曾考取了秀才,但终因对八股科举腐朽程式的厌烦,放弃了科考,而将兴趣转向钻研历史和对现实政治的关注。晚年,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以为当时 虽然“白白糟蹋了两年时间,不过也得到一些读书的办法”,“逐步养成了刻苦读书的习惯”。23岁,他读了赵翼的《廿二史札记》,并把此书拆开,分为“史 法”和“史事”两部分进行研究。1905年,孙中山创立同盟会,民主革命风起云涌,陈垣和 其他几位青年在广州创办了《时事画报》,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活动。1907年,他考入美国教会办的博济医学校。一年后,因反对教会对中国师生的歧视而愤 然离校,与友人创办了光华医学院,并在这所学院继续他的学习。近代医学的学习给予他严谨、缜密和条理训练,这对于他后来的治史有很大的帮助。1911年他 从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,同年创办进步报纸《震旦日报》。1913年他以“革命报人”的身份被推为众议院议员,进京参加第一届国会,从此定居北京。
陈垣是 抱着救国理想,弃医从政的,然而在议员任上,他看到了在北洋军阀把持下政治的腐败。虽然进京前十年,他做过三届议员,还当过教育部次长,但对于时政却渐失 信心。因此在从政之余,他把大量时间都用在阅读《四库全书》和积累宗教史料上。1917年,他撰写的第一篇重要的史学论文《元也里可温考》公开出版,因其 取材之广泛及对隐晦数百年的一段基督教史的揭示,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。此文后又广稽材料,修订四次,定本最终题为《元也里可温教考》。这次写作的成 功,成为陈垣最终弃政治的重要契机,从此他逐步脱离政界,专心于教学著述和文化事业。此后,他先后撰写了《明季滇黔佛教考》、《中国佛教史籍概论》等20部专著和200余篇论文,在宗教史、元史、历史文献等领域,开创性地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。
陈寅恪在《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》中说:“严格言之,中国乙部之中,几无完善之宗教史,然其有之,实自近岁新会陈援庵先生之著述始。”这是对于陈垣开拓近代宗教史研究领域之功的一个准确评价。
名满天下的教育家
在7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,陈垣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和教学经验,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栋梁之材。
在陈垣看 来,教书育人,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,更要关心他们的品德修养和身心健康,要求学生全面发展。他在教育活动中十分注意发现人才, 培养人才,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发现和培养启功先生。启功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、国学大师和书画家,鲜为人知的是,他与陈垣有着一段超越父子的师生情。
1933年,启功中学毕业,基于家学的渊源,又得到祖父门生的刻意指点和悉心培养,启功在古典诗词和经史辞章方面便脱颖而出了。这时其祖父的一位老世交傅增湘先生拿着启功的作品,找到了当时辅仁大学的校长陈垣。陈垣帮启功找到了在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的职业。可是,虽然启功兢兢业业地教书,但还是被辞退了。理由很简单,当时辅仁的校长认为启功中学没有毕业,怎能教中学?工作不到两年就失业,这对初次步入社会的启功来说,无疑是个很大的打击。
1935年,经陈垣介绍,启功又在辅仁大学美术系担任助教。掌管美术系大权的教育学院院长,还是两年前那位中学校长。两年后,启功再次被他以“学历不够”为名解聘,启功又失业了。
陈垣得知启功再次被解聘的消息后,坚信启功是个有真才实学的青年,不应被埋没,再次安排启功回到辅仁大学。1938年秋季开学后,陈垣聘启功教大学一年级的“普通国文”。这是陈垣亲自掌教的课程,终于再也没有人会解聘他了。
1971年,陈垣逝世。当时启功撰写了一副对联:“依函丈卅九年,信有师生同父子;刊习作二三册,痛余文字答陶甄。”
为报师恩,耄耋之年的启功呕心沥血伏案3年,创作了上百幅书画作品。在陈垣先生诞生120周年之际,他以在香港义卖所得的163万元人民币设立了“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学助学基金”。基金以“励耘”命名,是因为陈垣生前曾吟诗云:“老夫也是农家子,书屋于今号励耘。”陈垣久居此屋,励耘书屋由此得名。
著名文学史专家郭预衡教授说:“如果不是陈垣校长,而改用我们现在培养人的方法,能培养出启功先生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吗?”
坚定的爱国主义者
陈垣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,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,无论是任辅仁大学校长还是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,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他反复强调和一贯坚持的。
1938年5月,日军占领徐州后,命令北平全市机关、学校一律挂旗庆祝, 辅仁大学和辅仁附中拒绝挂旗,为此附中被强令停课3天。日伪派人“质问”陈垣,并说;“你不依命令,难道不怕死吗?”陈垣毫不畏惧,引用《孟子》关于“舍生取义”的一段话作为自己的回答。
八年抗战期间,陈垣利 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。他对日本推行的淡化民族意识的奴化教育保持高度警惕,他说:“是知习俗易人,久而忘本,甚矣,边疆之不可长 沦于敌也”,因此, 他反复强调民族意识,指出:“当国家承平及统一时,此种意识不显也,当国土被侵陵,或分裂时,则此种意识特著。”在当时的条件 下,他通过讲课和著述,砥砺气节,激扬士气,表彰不仕异族的遗民逸士,对为国捐躯的英烈再三致意,对卑躬屈膝腼颜事敌者无情痛斥,成为沦陷区的一面爱国旗 帜。
1942年4月,陈垣在 辅仁大学返校节运动会上发表演讲,引用了《礼记》中关于孔子举行射箭比赛的故事。他说:孔子开运动会,对参赛者是有要求的,“贲军之将(败军之将),亡国 之大夫(丢失国土的官员),与为人之后者(做他人后代的人))”不能参加运动会。当时在场的除广大师生外,还有部分日伪官员,人人都知道陈垣讲话的弦外之音,爱国者深受鼓舞,而那些卑躬屈膝为虎作伥者受到鞭挞。
爱国主义是陈垣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。他把爱国看成至高无上。如对一个人来说,即使有很多缺点,“苟不戕贼祖国,君子所不弃也”。1950年,政府就辅仁大学的教育主权与教会有激烈交锋,陈垣毫 不犹豫地站在政府一边,坚决支持政府收回教育主权。195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后,他也没有放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,先后发表了《为着祖国的未来, 我们必须加强学习》、《为培养祖国新生一代贡献自己的力量》、《教育工作六十年》等许多文章,在广大青年学生中产生很大影响。1959年1月28日,陈垣以79岁的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